維生素D來源
當陽光中的紫外線B(UVB)照射到我們的皮膚上,體內的非活性維生素D就會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。不過要記得「曬對時間」,最有效的時間是在中午11點到下午1點,每次曬15到20分鐘就足夠了。但是如果擦防曬或者坐在窗邊(有窗戶阻隔)對於活化維生素D則是沒有幫著。
除了曬太陽,還可以從天然飲食中獲得維生素D。植物性食物如蕈菇和酵母含有維生素D2,動物性食物如魚類、蛋黃和乳製品則含有維生素D3。不過要注意,透過飲食獲取維生素D的量比較難掌握,而且還需要考慮到消化系統的轉換效率。
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種類型的維生素D補充劑,像是錠劑、膠囊、滴劑甚至噴劑,根據台灣法規規定,每顆最高含量為800 IU,每天建議攝取上限量為2000 IU。透過維生素D補充品能幫助那些無法透過陽光和飲食充分補充維生素D的人。
國人非常缺乏維生素D
根據每年的國民營養調查,維生素D是台灣人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。調查結果顯示,有高達八成的國人維生素D濃度不足,特別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缺乏。這可能跟台灣的陽光太強烈有關,很多女性怕曬黑,都會積極地做防曬,結果反而缺少了足夠的陽光來刺激體內維生素D的生成。
維生素D可透過抽血檢測25(OH)-D,作為診斷標準,台灣的維生素D檢驗標準為:
缺乏:<20 ng/ml
不足:20-30 ng/ml
標準:>30 ng/ml
不同醫學會對於維生素D標準並不一致,普遍認為控制在30-50 ng/ml較為理想,並且不要超過100 ng/ml。
維生素D吸收路徑
維生素D的吸收其實蠻複雜的,它需要經過很多步驟才能在體內發揮作用。首先,維生素D是脂溶性的,意思就是它需要膽汁來幫助乳糜化,這個過程發生在腸道中。當維生素D經過乳糜化後,它才能穿過腸道黏膜,進入淋巴循環和血液循環。接著維生素D會經過肝臟和腎臟的代謝,最終轉化為活性形式的維生素D,這樣才能在全身發揮它的生理作用。
因為這一系列的過程很複雜,任何一個步驟出現問題都會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。像是膽囊切除患者,由於缺乏膽汁,可能就無法很好地乳糜化維生素D,影響其吸收。肝腎功能不好的患者也可能無法有效將維生素D轉換為活性形式。此外,過度肥胖和消化功能不良的老人也屬於維生素D吸收困難的高風險人群。
最新科技:微脂體維生素D
微脂體維生素D是最近非常新的一種包覆技術,目的是提高維生素D的吸收效率。這種技術利用維生素D包裹在雙層磷脂質膜內,模擬小腸細胞膜的結構,使維生素D能直接穿透細胞膜進行吸收。這個技術大大提升了維生素D的生物利用度,特別適合那些吸收困難的族群。
研究顯示,口服微脂體維生素D後,血中維生素D濃度在短短六小時內即可達到傳統劑型的兩倍。這種快速且高效的吸收讓微脂體維生素D對於那些膽囊切除、過度肥胖或消化功能不良的患者,能夠順利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。
微脂體技術還具有均質消化的特性,能夠在消化道內均勻分布,進一步延長吸收時間並提高整體吸收效率。雖然微脂體維生素D的價格比傳統維生素D略高,但其吸收效果和顯著臨床效益,是那些需要快速提升維生素D濃度人群的首選。特別是對於子宮肌瘤患者,快速提高維生素D濃度可以有效降低肌瘤風險,非常適合。
什麼樣的人適合使用微脂體維生素D
微脂體維生素D特別適合那些需要快速有效提高維生素D濃度的人群。首先是針對那些經常待在室內、很少曬太陽的人,特別是女性普遍會採取防曬措施,導致體內維生素D濃度偏低,這類族群可以通過微脂體維生素D來補充缺失的維生素D。
其次是已被診斷為維生素D缺乏症候群,或經抽血檢驗確定缺乏維生素D的患者,需要迅速提升體內維生素D濃度,微脂體維生素D的高吸收性,是缺乏維生素D族群的首選。
此外膽囊切除患者、過度肥胖者和消化功能不良的老人,由於乳糜化效果差或吸收困難,傳統的維生素D補充劑可能效果不佳,而微脂體維生素D可以直接穿透細胞膜,顯著提高吸收率,解決這些族群的吸收問題。對於子宮肌瘤患者來說,維持充足的維生素D濃度不僅可以減少肌瘤的風險,還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。微脂體維生素D優越的吸收效率和廣泛的適用性,為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提供了一個高效且方便的選擇。無論是為了預防子宮肌瘤、提升免疫力,還是改善整體健康,選擇微脂體維生素D勢必為未來維生素D的趨勢。